这些年,中国的医疗体系和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在医疗服务、医疗产品、商业医疗保险等领域产生了庞大的新的需求,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众多企业和资本方竞相追逐的领域。
通过对趋势的把握判断、对市场的敏锐感知,胡旭波捕捉到医疗健康领域涌现的众多投资机会,像泰格医药、艾德生物、透景生命、三友医疗、德琪医药、微医、梅斯医学等背后都有他的手笔。他所在的OD体育创投,在近期完成第七期美元基金的募资,新基金的规模达11亿美元,专注医疗健康和TMT两个领域的早期投资,是2020年开年以来中国风险投资界最大的单笔募资(截止4月9日)。“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并不局限于投资一个新药,或者也并不局限于投一个细分领域,而是跟着中国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去投资整个医疗健康行业”。在他看来,一个有效的市场中,创新和价值是核心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样,能否成长起来,关键点就是能否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体验。
他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当初学医比较朴素的想法是“希望能通过做一些事情,对医疗行业的不断提升、革新、进步做一点贡献”。因为一些机缘,加上自己更喜欢思考企业的成长,他踏入VC(风险投资)行业。“我们在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跟我们的生活、健康、医疗,甚至未来每一个人的尊严挂钩更密切一点。”
《管理视野》:疫情之下,您也和很多被投公司有不少交流,就您的观察,这些初创企业现在的境遇如何?
胡旭波 :对很多企业来说,都会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可以通过一家公司面对疫情的反应,进一步确认其是否仍然能够坚持其理念,并继续革新其商业模式。有一些公司有长期的目标,它还是会继续坚持原来的理念,只是会做一些调整修正。有一些公司没有长期目标,看得比较短期,疫情来了之后它就会有点疲于奔命,忘了当初最早的想法。我跟我们投的企业都有一些沟通,有些企业会把客户服务从原来的线下转到线上。不管有没有疫情,它们对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的原则是不会变的,只不过形式上做了一些变化。
这次疫情对企业是一个考验,包括现金流管理、客户服务能力、组织能力、公司文化等方面。疫情来的时候,真正身体比较强壮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我们看看这个过程当中哪些公司能够继续挺住,哪些公司很不幸被淘汰了,这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能够继续成长的公司会顺势建立起更高的壁垒。
胡旭波 :有一些公司提到现金流紧张,现在的情况融资比较难,都很难安排投资人会议来面对面地沟通,特别是那些处于扩张和融资期的公司。这个时候就要找老股东,看看能不能支持一下。
《管理视野》:对整个投资行业来说,疫情对“募、投、管、退”这些环节产生了什么影响?
胡旭波 :基金的募集会受到影响。从大环境来讲,很多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会对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进行思考,同时他们还会看有多少投资公司能够经受住考验。所以他们会比原来谨慎一点,从而让募钱变得困难一点。投资也一样,现金管理等各方面会比原来更难做计划。总体来看,疫情短期之内会让大家变得艰难一点,但做投资还是要看长期,我们任何投资投进去到退出平均至少五年以上,很少低于五年。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疫情对我们也没有多大影响。
《管理视野》:OD体育创投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公司,其中99%的公司仍在增长。稳重、扎实的业绩背后,投资理念或投资逻辑是什么?
胡旭波 :我们的投资理念基于三个朴素的想法:一是我们长期看好中国的未来,无论市场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这个根本性的想法没有变过;二是我们相信创新的力量;三是我们高度信任我们投资的企业家。
《管理视野》:关于信任感的建立,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怎样的关系最为理想?
胡旭波 :我们跟泰格医药的关系,非常符合您说的“理想”的状态。首先我们作为投资人,投了一笔钱进去,帮助公司发展。关键的是,我们站在企业角度,帮企业考虑哪些事情是比较重要的,一起帮忙出谋划策。比如我们把美斯达介绍给泰格,后来泰格投资和收购了美斯达,美斯达成为泰格很重要的子公司。我们2008年作为唯一投资人投资泰格医药,支持泰格医药成长为现在600亿元人民币的市值。泰格医药也很欣赏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反过来泰格医药对我们的支持也很大,我们会一起交流行业发展,一起支持创新企业,这应该说是投资基金和被投企业之间比较和谐的状态。
从整个基金的投资实际操作来讲,我们最希望的是这种状态——我们看到未来的大的发展机会,跟企业家合作,通过我们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努力,让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当它成长起来的时候,我们继续共同做一些事情,比如一起投资,相互介绍资源,看到能够共同发展的领域一起参与,这是最好的状态。
《管理视野》:投资机构与创业者之间这种理想的关系可遇不可求,不同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千差万别。
胡旭波 :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是相互观察、相互认可的过程。创业者也在看投资人。投资人和创业者各司其职,本身需要讨论的事项也不多,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只能加强双方的沟通,不要让沟通影响了决策本身的科学性。更多时候,我们会尊重创业者的看法,任何时候,不要让投资人成为影响公司发展的一个因素。
《管理视野》:OD体育创投布局了创新药、医疗器械、诊断、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公司,在创新药领域,创新药的研发时间长,投入大,风险高,您如何识别好的项目?有哪些判断的维度?
胡旭波 :创新药投资任何时候都存在失败的可能。如果成功,肯定有“运气”的因素。我们只能够从临床需求、团队、临床数据等几个方面来综合性地看潜在价值和风险的平衡。比如爱科百发,张江的一家抗病毒创新药公司,目前进展最快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全球一类新药已经完成了全球二期临床研究,并率先在中国开始了三期临床研究,有很大可能会成为在全球第一个上市的儿童RSV治疗创新药。我们看中的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儿童RSV其实是被大家严重低估的一个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全球都没有可供治疗的药;二是我们投资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早期的临床数据,我们愿意投资来支持公司完成更多的临床研究;三是团队很专业,从全球创新药巨头罗氏出来,创始人邬征本身就是当年在罗氏的这个化合物的研发者之一。
《管理视野》:现在的本土创新药企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胡旭波 :中国的本土创新药潜力很大,目前已经上市的比较领先的有两家公司,分别是百济神州和再鼎医药,后者是我们投的,它们现在都处于不错的发展阶段,被整个国际医药市场所认可。还有很多初创的生物公司也不错,在慢慢发展起来。总体上来讲,中国的创新药还处于发展早期,最大的一家市值也就一百亿美金左右。接下来的20年会是发展期,应该会涌现更多的创新药。假如有一家中国创新药公司领先于国际同行研发出全球第一个全新创新药,我认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创新药进入了新阶段。当下是发展早期,以后的潜力还是挺大的。
《管理视野》:对本土创新药企来说,挑战会在什么地方?
胡旭波 :创新药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创新药研发失败了,投资就打水漂了。对所有创新药公司来说,他们第一个面对的挑战肯定是科学上的挑战,看选择的项目是不是真正能够变成创新药。如果选择的靶点、方向是对的话,接下来的挑战在于,能不能在研发路径上走得比别人更快、研发数据能不能比别人更好。这就是相互竞争,看谁的东西做得更好一点。创新药最终用数据说话,如果有的产品好,不好的产品就没有人要了,这是拼质量、拼速度的过程,竞争会很激烈。
目前本土的大部分创新药企处于摸索阶段。爱科百发与其他创新药公司不太一样。中国大部分创新药公司属于best in class(同类最优),指的是你也研发我也研发,我希望研发的东西比你好一点,当然最终还是要等到临床研究数据出来后才知道。而爱科百发做的东西和别人很不一样,它所做的东西我们叫first in disease或者 first in class(同类第一),在这个领域还没有任何药,它是第一个把这个药推到临床二期,在中国已经开始做临床三期。所以它现在没有什么竞争对手,风险在于能不能做成功。它的技术难度比中国一般创新药公司都要高,风险也更大。如果成功,这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从行业发展来看,我认为中国的创新药公司需要5-10年时间把重点转移到first in class 上。这期间最大的挑战还是在对科学和疾病的理解上,相当底层和核心的部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短时间跳跃。也许国际化合作可以促进这个过程。
04/
《管理视野》:做投资,判断能力特别重要。投资人怎么识别真伪,实现对企业价值的发现和判断?
胡旭波 :我们每天会接触很多数据,要知道哪些数据和信息是关键、重要的,哪些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相关。对于任何一个投资,我们内部都会开会讨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做决策的时候,因为10个人有10个看法,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那怎么办?投资人在了解整个投资或者整个公司全貌之后,要发现哪些关键因素是比较重要的,是能够决定这家公司能不能发展起来的。从复杂的现象里面找到最直接、最接近商业本质和创业本质的因素,然后再来做决定。对于医疗投资,最直接的还是看公司的产品能不能满足医疗需求。产品和服务的真正意义,是要创造医疗价值、客户价值。
我们会关注一些创新,投资的商业模式创新的项目,大部分发生在医疗服务行业,比如微医、妙手医生、梅斯医学、曜影医疗等。当然,我们更多的投资是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比如贝瑞基因的NGS(新一代测序)应用、艾德生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伴随诊断的产品创新、爱科百发的全球首个治疗儿童RSV感染的全新创新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样,能否成长起来,关键点是一样的,就是能否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治疗。
《管理视野》:Bad Blood(《滴血成金》)描述了发生在硅谷的一场精心策划多年的骗局。创业者最初是带着很好的愿景,但技术达不到要求,所谓的“技术创新”蒙蔽了很多人。在您看来,投资人应该如何鉴别医疗创新中的“技术含量”?
胡旭波 :很遗憾,投资人有时候不得不吞下这样的苦果。在这件事上,创始人和投资人的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想办法研发出更简单有效的诊断产品。然而投资人的梦魇在于投资人把宝押在了一个不可以信任的创始人身上。投资人还是需要多了解技术,从底层技术上去研究这件事的可能性。
《管理视野》:在您的投资经历中,让您最兴奋的、印象最深的一笔投资是什么?有遗憾和错过吗?
胡旭波 :比较兴奋的投资很多,我对我们投资的大部分公司都感到兴奋。这些公司都在努力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价值。错过的也有不少。做出不投资的决策原因有很多,但是往往只需要有一个原因,就会让你产生停止投资的想法。不过我很同意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的一个观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不遗憾错过,我只关心我们投资的企业是否做出了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管理视野》:有人说,投资需要理性的判断,可能同时还要有一些“赌”的运气成分在里面,投对了就会非常有职业成就感,对此您怎么看?
胡旭波 :成就感很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压力很大,我们这个行业淘汰率其实是很高的。关于投资的理性和感性,我认为,理性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有纪律的投资人,感性会帮助你创造一些不可思议的投资。简单的理性也许会让你的工作过于模式化,我喜欢加一些感性的因素。
《管理视野》:对于成功的企业,其实大家往往记住的是创始人,而忽略了背后的投资人。入行这么多年来,您对VC 这个行业有怎样的理解或者情感?
胡旭波 :我不太喜欢被记住,我更喜欢人们记住创业者,这是更公平也是更有示范的观点。创业者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投入了更多精力,想办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成败,都值得尊敬。一家创业公司做得成功不成功,在我看来基金的作用不是最大的,10%-15%就差不多了,80%以上都是公司创始人、团队和他自身的运气构成的。如果公司做得很好,给社会提供一些价值,对我们来讲就开心一点。这么多年,我对VC行业还是蛮有感情的,到退休的那一天,只要有一些创始人还记得我,记得当年并肩作战,相互支持,我就心满意足了。
VC行业的本质,对于LP来说是获得稳定的回报,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参与到一些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为我们的医疗体系和每一个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相信在一个有效的市场里,创新和价值是核心的,基于此,对LP的持续、稳定回报是可以预见和实现的。
《管理视野》:您觉得自身的哪些特点是跟这个行业特别匹配的?
胡旭波 :我是学医的,在上海医科大读书,希望能通过做一些事情,对医疗行业的不断提升、革新、进步做一点贡献,这是学医人比较朴素的想法。我的同学们都在医疗体系里的不同岗位做事情。医疗这个行业跟其他很多行业不一样,几乎跟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相关,但医疗行业在全世界来讲都是挑战最大的行业。我们所有人都希望有更好的医疗体系,让每一个个体能够在里面获益,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更有尊严。
对我们来讲,投资可以帮助企业,让更好的产品研发出来,更好的服务能够落地,通过更有效的方法降低医疗成本,对我们整个社会,对每个个体产生一些价值,这是做医疗投资有意义的地方。做医疗投资跟做其他行业投资,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投资跟我们的生活、健康、医疗,甚至未来每一个人的尊严挂钩更密切一点。
《管理视野》:这次疫情应该也会让很多人改变,大家能够真正去尊重医生,让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胡旭波 :当年我们去读医科的这一帮人,要么有一点情怀,治病救人,要么是希望有一个稳定工作,学一门手艺,初心都挺好的。其实我认为中国的医生是全世界医疗体系里效率最高的一帮人。
中国的医疗体系严格讲已经是挺不错的,很强大,很有效。不过,人的医疗需求是多样化的,你的需求跟我的需求不一定一样,所以市场可以有更多服务、更多产品让大家选择。多样化能够降低国家医疗体系对医保的依赖性。我们希望通过投资能够做一点事情,让医疗体系更加有活力、有弹性,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合出品的《管理视野》杂志】